“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表现-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版本间的差异
小 (导入1个版本) |
小 (导入1个版本) |
||
第10行: | 第10行: | ||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分析(中华医学会文献)=== |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分析(中华医学会文献)=== | ||
− | 结果在12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82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为68.3%;而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组126例中仅38例,发生率为35.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 | 结果在12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82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为68.3%;而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组126例中仅38例,发生率为35.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
===颈动脉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探讨(中华医学会文献)=== | ===颈动脉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探讨(中华医学会文献)=== | ||
结果:28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有227例患者存在[[颈动脉斑块形成]],占79.4%. | 结果:28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有227例患者存在[[颈动脉斑块形成]],占79.4%. |
2024年7月6日 (六) 09:12的最新版本
主实体: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临床表现 ,尾实体:颈动脉斑块形成
实体ID:692865
目录
关系介绍[编辑]
待补充
来源[编辑]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脂、炎性标志物、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结论 颈动脉IMT增厚及颈动脉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关系密切.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分析(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结果在12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82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为68.3%;而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组126例中仅38例,发生率为35.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