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影像学检查-DTI检查
实体ID:96478
目录
关系介绍[编辑]
待补充
来源[编辑]
脑梗死患者与正常成人扩散张量成像的对照研究(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方法 对17例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和8名正常成人(正常对照组)进行常规MRI和DTI检查,分别测量半卵圆中心、侧脑室后角旁、内囊前肢、膝部、后肢、豆状核、胼胝体膝部、压部及梗死灶中心感兴趣区的FA、ADC值.
慢性期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灶扩散变化及Wallerian变性与运动功能关系的DTI研究(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方法:搜集36例病程半年以上的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MCAO)患者及36例与其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于1.5T磁共振扫描仪上行全颅15个方向的DTI检查.
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脑梗死患者肌力恢复情况预后判断中的价值初探(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方法 对33例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l检查及DTI检查,并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DTT成像,与患者临床肌力表现及治疗结果相比较.
MR扩散张量在临床脑梗死运动功能康复评估中的应用(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方法 26例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I及DTI检查,测量各期病灶及对侧相应正常区域脑组织的平均扩散系数(DCavg)、部分各向异性系数(FA)、容积比(1-VR)及相对各向异性系数(RA)值,同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行白质纤维束三维重建.
磁共振DTI及DTT在脑梗死白质纤维束损伤中的应用(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方法:53例脑梗死患者按不同发病时期分为4组,行常规MRI及DTI检查,对比测量梗死侧与健侧相应部位脑白质的各向异性系数(FA)值,并观察梗死灶白质纤维束的改变,按照皮质脊髓束(CST)移位、连续性及破坏程度在DTT图像上的表现分为3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