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活动度
实体ID:300871
目录
关系介绍[编辑]
待补充
来源[编辑]
肝硬化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糖代谢异常的关系(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方法将91例肝硬化患者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分为糖代谢正常组和异常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胰岛素以及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Ⅳ型胶原(4C)、Ⅲ型胶原氨端肽(PCⅢ);同步检测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
PCR测肝硬化腹水中细菌DNA的研究(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腹水中细菌DNA阳性和阴性的两组肝硬化患者在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凝血酶原活动度、Child-Pugh积分、腹水总蛋白浓度、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等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肝硬化患者QTc间期与QT离散度变化机制及临床意义(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方法 116例肝硬化患者与50例对照组行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定QTc及QTd,同时检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观察腹水和肝性脑病情况.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骨密度的变化及相关分析(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由于肝细胞功能损害,出现不同程度的骨代谢异常,通过化验肝功能、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钙,测量骨密度(BMD),发现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骨密度与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正相关,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目的通过测定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不同肝病患者血清中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胆汁酸含量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探讨上述不同指标在判定肝脏功能,指导临床治疗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