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转移部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主实体:子宫内膜癌,关系:转移部位 ,尾实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实体ID:95767
目录
关系介绍[编辑]
待补充
来源[编辑]
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结果:经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G3、深肌层浸润、附件转移对预测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pelvic lymph node,PLN)转移具有统计学意义;盆腔淋巴结转移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ra-aortic lymph node,PALN)转移显著相关.
168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价值(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本组2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发生淋巴转移共计4例(G2期1例,G3期3例),转移率为19.05%,其中盆腔淋巴结转移1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3例。
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与预后的关系(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结论 子宫内膜癌的转移途径可以先累及盆腔淋巴结,再转移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也可直接转移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以闭孔淋巴结最易转移;深肌层浸润和宫颈受累是导致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清扫及转移的数目越多,预后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