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药物治疗-抗抑郁剂治疗”的版本间的差异
小 (导入1个版本) |
小 (导入1个版本)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 |||
第10行: | 第10行: | ||
===抑郁症患者血浆生长激素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中华医学会文献)=== | ===抑郁症患者血浆生长激素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中华医学会文献)=== | ||
− | [[抑郁症]]患者接受[[抗抑郁剂治疗]]前血浆生长激素水平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t=18.530,P | + | [[抑郁症]]患者接受[[抗抑郁剂治疗]]前血浆生长激素水平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t=18.530,P<0.01).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Val66Met功能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因素对抗抑郁剂临床疗效的影响(中华医学会文献)===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Val66Met功能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因素对抗抑郁剂临床疗效的影响(中华医学会文献)=== |
2024年7月6日 (六) 13:16的最新版本
实体ID:250042
目录
[隐藏]关系介绍[编辑]
待补充
来源[编辑]
抗抑郁剂合并电针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比较(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方法将80例住院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抗抑郁剂文拉法新合并电针治疗(n=42),对照组只给予相同抗抑郁剂治疗(n=38),用药在两周内逐步增高剂量至100mg-200mg/d,在治疗前后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
抑郁症患者血浆生长激素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抑郁症患者接受抗抑郁剂治疗前血浆生长激素水平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t=18.530,P<0.01).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Val66Met功能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因素对抗抑郁剂临床疗效的影响(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方法 按照美国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入组340例抑郁症患者,其中280例完成12周抗抑郁剂治疗.
抗抑郁剂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方法 将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常规应用抗抑郁剂治疗及护理干预,实验组联合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观察12周.